中医何志华_第六章 脉诊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六章 脉诊 (第1/2页)

    “学校老师没教过?”蒋雪问道。

    “教过,但是我学的不怎么好。”何志华有些羞愧的开口说道。

    “也对,现在的年轻医生会脉诊的又有几个,更别说你这种还没毕业的学生了。不过中医的诊治讲究四诊合参,辨证论治,尤以脉诊和舌诊为重,脉诊更是重中之重,占其五到九成。你现在先试试,在学校你应该学过基本操作吧。”蒋雪并没有在意这些,而是循循诱导道。

    何志华顿时有些尴尬的点了点头,不过何志华还是按照书上所说让患者孙欣呈正坐位,前臂自然向前伸展,与心脏处同一水平位上,将手腕伸直放在桌子上,手腕放直,自然放松,在腕关节处垫上松软的脉枕。

    随后何志华也端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开始将手放于患者的手腕之侧,三指按在患者的寸关尺三部之上。

    看着何志华一本正经的操作,蒋雪忍不住摇了摇头说道:“理论基础还算扎实,但是取位还有些许偏差,正确的诊脉步骤首先以中指取掌后的高骨,定为关部,即桡侧的桡动脉骨茎突处。其余两指分别再取寸与尺两个部位,关前定为寸脉,关后定为尺脉。”

    “并且要根据病人的体格长短肥瘦的不同,来决定寸与尺之间的距离远近。如长瘦形的病人,臂较长者,诊脉时下指的距离可以相应疏远些,若体格是肥胖型的,而且臂亦较短者,下指时的距离可以密近些。如《诊家枢要》中曰:人臂长则疏下指,臂短则密下指。”

    何志华有些尴尬地点了点头,他很清楚自己的短处在哪儿,在学校里的那些理论知识与临床经验有着千差万别,对此何志华有充足的心理准备。

    何志华在蒋雪的引导下开始定位寸关尺三部,并根据孙欣的体型进行细微的调整。

    蒋雪看着何志华的操作,忍不住满意的点了点头,自己只是说了一遍,何志华就坐的有模有样,寸关尺三部定位极为准确。

    不过何志华还是太紧张了,即便这是在中央空调的屋里,现在也是满头大汗,看得蒋雪皱眉不已。

    “不要太紧张,寸关尺三部拿捏的还是挺不错的,同身寸也没弄错,下一步就是要平心静气!”

    “《素问·脉要精微论》中曰:是故持脉有道,虚静为保。《诊家正眼》中曰:凡诊脉之道,必须调平自己气息。两处说的就是要医生和患者都平心静气。”蒋雪继续为何志华指导,因为蒋雪很清楚,脉诊的第一次至关重要,必须要将理论知识给何志华讲解清楚。

    何志华深吸一口气,让自己快速平静下来,随后三指精准地定住了女患者孙欣的寸关尺三部。

    蒋雪此时点了点头,缓缓的开口说道:“诊脉下指的力度应由轻渐重,采用浮取、中取、重取三种方法,以辨脉的深度。”

    “如《诊家枢要》中又曰:轻手循之曰举,重手取之曰按,不轻不重,委曲求之曰寻。初持脉,轻手候之,脉见皮肤之间者,阳也,腑也,亦心肺之应也。重手得之,脉附于肉下者,阴也,藏也,亦肝肾之应也。不轻不重而中取之,其脉应于血肉之间者,阴阳相适,中和之应,亦脾胃之候也。若浮中沉不见,则委曲求之,若隐若现,则阴阳伏匿之脉也,三部皆然。”

    “《难经·第五难》中曰:脉有轻重,何谓也然:初持脉,如三菽之重,与皮毛相得者,肺部也。如六菽之重,与血脉相得者,心部也。如九菽之重,与肌肉相得者,脾部也。如十二菽之重,与筋平者,肝部也。按之至骨,举指来疾者,肾部也。故曰轻重也。”

    蒋雪清徐不急的声音让何志华顿时沉静了下来,开始按照蒋雪所说开始诊脉。

    这时候何志华想起了自己在学校曾经读过的书:“《四诊抉微》中曰:凡诊先以三指齐按,所以察其大纲,如阴阳表里,上下来去,长短溢脉覆脉之类是也。后以逐指单按,所以察其部分,每部下指,先定经脉时脉,以审胃气,分表里、寒热、虚实,辨气分血分,阴阳盛衰,脏腑所属,浮候,中候,沉候,以消息之断病,何部异于众部,便属此部有病,候其盛衰之极者,以决之,在上上病,在下下病,左曰左病,右曰右病。”

    何志华用不熟练的脉诊细细诊脉,三指齐寻,然后单指各按寸关尺三部。

    同时回想《难经》中关于诊脉的内容,《难经·第十八难》中曰:“脉有三部九候,各何主之?然:三部者,寸关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上部法天,主胸以上至头之有疾也;中部法人,主膈以下至脐之有疾也;下部法地,主脐以下至足之有疾也。”

    何志华认真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