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绝尘_453.洪山宝塔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453.洪山宝塔 (第2/2页)

    宝通禅寺之所以闻名遐迩,除了本身是皇家寺院、规模宏大和那个精彩绝伦的法界宫以外,就是因为那座位于武昌洪山的南坡、宝通寺的东北面的洪山宝塔。

    通常寺庙和宝塔建在一起,这很正常,宝塔常常建在寺庙的西面,取佛祖西来之意,这也很正常。而宝通寺和洪山宝塔却一反常规,是塔在东寺在西。造成这一违反常规的现象,是因为宝通寺在历史上屡毁屡建、原址不够用而不得不逐步西移的缘故。就这一点来说,就是举世罕见。而且古称灵济塔,后称宝通塔,明改洪山塔也是三易其名,实为少见。

    洪山宝塔相传为唐朝贞观中尉迟恭监造,但无资料可考。显存的宝塔建于元代,是为纪念开山祖师灵济慈忍大师所建,故称灵济塔。建塔共花了11年时间。塔身为砖石砌成,仿木结构,八面七级,身高十三丈三尺,基宽十一丈二尺,*高一丈三尺。之后宝塔随寺改名为宝通塔。因坐落在洪山,后人又称洪山宝塔。

    据《宝通寺塔碑记》记载:"清咸丰年间,罗忠节、李忠武等驻军山上,撤去塔*,渐就倾圯。同治十二年重修,翌年告成,遂复旧观。"原来的建筑每层外围均有木质飞檐和护栏,塔下周围为砖木结构的围廊,每层八角飞檐上坠以风铃,设计之精巧,工程之浩大,实为鄂中第一。在这一次大规模的重修中,为了长久保留,将原木质飞檐改为石据,易木栏为铁栏,塔下的围廊改为八方石阶。塔*照原样增高了五尺,且用文笔峰式铸铜一万三千斤结*,以求永固。

    那是一次永垂青史的重修,其后在清朝光绪年间、民国时代、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八十年代和二十一世纪先后数次对洪山宝塔进行了多次维修,都是在同治大修和不改变原有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的。塔高45.6米,层层拔高,塔*高出洪山主峰,虽是砖石建筑,但仿木结构极为成功。1923年出版的《武昌要览》极力推崇洪山宝塔"可眺远"。

    宝塔就在宝通寺的后方、洪山的中部,一塔兀立、高接云天,绿树掩映、塔呈赭红,近处瞻仰、光彩照人。清人胡祖毅曾经有一首《寺塔题壁》为证:"野阔浓荫绿满畔,无边风景傍招提。城连山色武昌近,鸟渡江烟夏口低。芳草老依灵塔立,游人身共白云齐。欲教天半留名胜,醉倚斜阳自在题。"

    沿着塔基圆门内的石阶盘旋而上,必须手脚并用,方可气喘吁吁的直达*层,有"数峰天外塔上塔"之誉。登塔远眺,两山对峙,二水分流,三镇英姿尽收眼底。东湖似镜,长江若练;武钢高炉,喷吐红云,九峰层峦,堆青叠翠;长江大桥飞架龟山蛇山之间,江汉关的钟楼矗立,黄鹤楼的黄鹤翱翔,鳞次相比的现代建筑,一望无际。洪山公园、烈士陵墓,还有那烟波浩翰的长江,真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洪山宝塔在塔外壁尚嵌有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的塔记8方。塔身由下而上,逐层内收,威武*拔,势欲遏云,十里之外,均能看到。故有"数峰天外洪山塔"的赞诗。塔后的山峰上,有洪山八景中的栖霞、云肩等摩崖石刻;塔下有华严洞、华严亭等名胜,都为壮丽的宝塔增添景色。后山多古树,相传是岳飞在该地驻军时植过松树,名"岳松",明末被砍伐,清同治年间在原地重植松树,长成后仍称"岳松",现尚存八株,可谓古木参天。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