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一章 地盘 (第1/2页)
(第三章赶出来了,天可怜,下午本本系统崩溃,仅有的三四章存稿也丢掉了,看来我是一个不应该有存稿的男人啊!求可怜) 吃过饭,沈淮也没有立即回镇政府,而是在镇上溜跶起来。 接待站是九零年新建的楼,能够说是除了钢厂之外,梅溪镇最为标志性的建筑。 楼临街高三层,往西逐级抬高到五层,半弧形结构,线条很流畅,外立面贴满白色间缀蓝花的马赛克,仿佛一道涌来的白色海浪。 临街的半片楼作为镇接待站使用,除了餐饮之外,还有客房部。不过梅溪镇挨着东华市区很近,对住宿要求稍苛刻一些的客人,都会住到东华市区去,接待站的客房部,运营状况谈不上理想,唯有餐饮部依靠政府跟钢厂的吃喝过得特别的滋养。 从接待站南面的庭园绕进去,就是跟接待站同一栋楼的文化站。 说是文化站,其实也早承包出去了。 进门底楼的大厅里就摆放了一圈游戏机,大中午的,里面拥堵了不少社会青年以及梅溪中学的学生,在角落里还有一群人围着赌游戏币的两台老虎机,没有人在意沈淮走进来。 从转角扶梯走上去,二楼是镇上的录像放映厅。门口挂着一张黑板,用红白粉笔写有今天下午要播放的录像。 《卿本佳人》的影片名上,还大大的标注着“香港艳、情大作”六个字。 三楼是舞厅,里面光线暗暗的,还没有到营业的时间,看不到有人在。四楼才是镇文化站在这栋楼里唯一保留的设备,镇图书室。图书室的门虚掩着,也看不到有人在。 五楼是办公室,大中午也看不见有人在,再上就是天台。 天台上有对情侣躲在角落里对吃**,穿着梅溪中学的校服,看到沈淮上天台来,才分开来,故作镇定的转头看向外面。 除了钢厂的高炉、自来水厂的水塔,梅溪镇就没有比这栋楼还高的建筑了。 沈淮站在天台上,视野宽阔,极目远眺,往南能看到钢厂的高炉跟空中钢廊,往西能看到梅溪河粼粼的波光,往北、往东则是成片的田野。下梅公路、学堂街、梅溪老街、钢厂路以及一些乡村土路,将梅溪镇分割成参差不齐的数十片。 远眺景色壮美,然而将视线收回来,满眼则是梅溪的穷困跟陈旧。 不要说更远的乡村地区,镇上也皆是鳞次栉比的青砖瓦房,间或有茅草屋顶,曲曲折折的小巷显得陈旧、杂乱。 从文化站大楼以及新铺柏油路面的学堂街,能看出梅溪镇在九零年前后财政还比较可观,只可惜甜**期过于短暂,文化站大楼与镇政府大院之间的梅溪中学,主要还是解放前不断留下来的校舍以及日军侵华时建造的马棚。 除葱葱郁郁的树木之外,梅溪中学显得陈旧不堪,操场也是一片土黄。 不要奢望什么塑胶跑道、草皮了,沈淮上午在办公室看到教育办递上来的一张关于梅溪中学跳远沙坑需用两吨沙的用款申请单,便略见梅溪中学的教育用款窘迫到什么程度了。 在文化站的北面,是镇敬老院,两排六七十年代建的平房。沈淮居高望下,能看到南栋平房的屋顶给大风揭掉一片瓦,临时用茅草跟地膜槊料遮在上去。敬老院的大院子,有七八名孤寡老人打瞌睡,还十几只散养的鸡满院子的追逐。 学堂街西的镇菜市场是一片彩钢棚。去年冬天大雪,彩钢棚积雪太厚给压塌,现在还能看到彩钢棚屋顶上有塌折的踪迹。 也许是以前从没有站到这个角度去看梅溪镇,对梅溪镇的经济滞后跟陈旧,没有此时这么深刻而明显的感触。 远不要说跟欧美的乡村小镇相比了,就跟渚江南岸的平江市乡镇比,梅溪镇也落后太多了。 “你在看什么?” 沈淮转回头,见陈丹从另一头铁扶梯爬上天台,侧着身子依着栏杆,说道:“没想到站在这里看梅溪镇的风景这么好……” “你是刚刚走上来巡视自己的地盘呢,那赶情是觉得站上来看风景好。要是多上来两次,你就会看到梅溪落后的地方,南面的钢厂以及梅溪河污染都很严峻……”陈丹说道。 这会是自己的地盘吗?沈淮心里自问。 他之前决定留在东华,一是要照顾好小黎,再一个想着做一番成绩,以改变宋家对他的看法,但真正的去审视这片叫他魂牵梦绕的土地,他内心抑不住涌出来的一股冲动: 唯有让这片土地变得更美好,更富足,才真正是他应该去做的事情。 “你跟小黎住哪里?”沈淮平静的看着陈丹。 “诺,那片平房就是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