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六章 杜荷、奏表和师说 (第2/2页)
李承乾微一点头道:“这是奏请父皇,设立平东参谋部的。” 看着杜荷一头雾水,李承乾继续道:“灭高句丽,是父皇的宿愿,也是大唐极为重要的一战。现在高句丽出现内乱,父皇一定要借机出兵征高句丽,但是朝中大臣多不支持出兵,所以一直没有提前做准备,到时候仓促出兵,胜负难料,绝难一劳一永逸。 这封奏表就是要求父皇以东宫的名义,设立平东参谋部,全面准备东征高句丽的一应事务,派遣间谍、筹备粮草、器具,规划行军路线等。 你告诉父皇,这封奏表,只有我和几位东宫的师傅知道详细内容。” 杜荷听的一怔一怔的,接过奏表,半天才想明白,然后严肃地点点头,郑重道:“殿下放心,我必亲手交给皇上。”杜荷做为一个唐朝的世家子,因为他父亲的关系,一直受到李世民和李承乾的照顾,平日里虽然有些纨绔,但为了大唐,为了建功立业,那也是愿意抛头颅洒热血的人。 看着杜荷出去,李承乾又让人请来崇贤馆直学士张士衡、郝处俊等人。 众人来到丽政殿行礼毕,李承乾让他们坐在两旁的椅子上。众人愕然地看着坐在书案后面的李承乾,不知道他把丽政殿整成这样做什么。 李承乾也不解释,直接道:“几位都是大学问家。” 众人忙道,不敢,不敢。 李承乾一摆手接着道:“我今天准备解读几篇经书,请诸位助我。” “太子殿下聪明睿智,何苦要与那些小人置气?”郝处俊以为李承乾和弹劾他的置气才要重解经书,只是重解经书的难度实在太大。仅凭这几个人绝难办到,所有崇贤馆学士也就张士衡算是个大儒,但是重解经书这样的事,张士衡都未必认可,怎么帮太子重解经书。 李承乾不理郝处俊,只是招手示意宦官再抬上来几张长桌子,放在他们几人面前。 郝处俊坐在那里左右都不得劲,只看着的太监们不慌不忙地往他们桌上放下纸笔书籍,抬头看向坐在对面的张士衡。 张士衡有六十多岁了,是目前李承乾门下学问最高的人。 昨天,李承乾给李象讲经时,张士衡也在场。看着他们父子父慈子孝,张士衡颇受感动。 张士衡对李承乾的学问也是比较认可的,至少他不认为李承乾讲解有什么错处。 对孔颖达却有些不满,孔颖达虽然名满天下,但他张士衡也不是一文不名的白丁,凭什么我们这边谈论经典时,你就跑过来大喊大叫,把我们贬的一文不值? 所以他今天听说,众文臣纷纷上书弹劾李承乾,就想自己要带着学生,著书立说,驳斥这些小人。 现在听说李承乾要亲自注解经书,自然十分配合。 郝处俊看过来,是想让张士衡劝劝李承乾,不想老头起身拱手道:“不知道太子殿下要解哪篇经书?” 郝处俊和其他崇贤馆直学士都瞪大了眼睛,心想这老夫子怎么也跟着殿下胡闹呢? 李承乾看着众人神色知道不露一手,很难让他们心服,便开口道:“这本书孤王想送给东宫的几位师傅,所以先写一篇师说吧。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孔师颖达,年七十,教于孤多年,不悟师道,故作《师说》遗于之,望其如其祖云:朝闻道,夕死可矣,终生志于学。” 李承乾抑扬顿挫,背了韩愈的千古名篇《师说》。只是最后几句稍作修改,变成的讽刺孔颖达的文章。 郝处俊从李承乾开始就一直在记录直到写完,抬起头来,惊呼道:“这是古文?” “这是能让更多人看得懂的文章,也是能流传千古的文章。”李承乾淡淡道。 殿里所有直学士 …… …… “好了,我们讲注经书,孤王来说,你们来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