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六十四章 爱炫富的大宋 (第2/3页)
偶有酒楼丢失银器,文人就当成新鲜事情记录下来…… 这道德水平,也真是让人无语了。 吴大鹏心想,这家伙要是学鲁智深在二龙山那样,人家请他喝酒,他嫌人家小气,就把人家的酒器偷了,这可太丢人了。 他们先开始有滋有味的喝着百味羹,这是用木瓜雕出的盅形,里面装着鱼翅、枣子、豆腐、梅子干,有些过于甜了,没有突出鱼翅的鲜味…… 但是,雕功不错,木瓜上还整出西湖三塔的景色来了。 吴大鹏斜眼又看了一眼宋子强,这货把底料都吃完了,正用银羹勺子刮着木瓜肉吃呢。 他们正在一起等一个厨娘的到来。 刘钱行首说:“……这个厨娘不寻常,她便是那何二娘……” 话音刚落,先进来了几个女使。 她们均梳高髻,穿宽领短衣,着红色长裙,走起路来很矜持。 然后又来几个青衣服,青包头的男仆,摆放好了高木方桌,大圆木菜墩,几把短柄快刀,拎过一个装着活鱼的木桶,里面是什么鱼,看不清楚。 几个进出间,又摆下一个方形火炉,炭火早已经在外面烧燃得正好,正是通红之时,但却没有烟气了。 接着又在火炉上放了一个双耳铁锅,里面装着清水。 那些使女开始或烹茶,或涤器。 这时候,一个着红裙绿裳的厨娘走了进来,举动间容止循雅,大大方方冲着几个人叉了手。 临安厨娘,还真是一种具有较高伎艺的职业。 这时只见她团袄围裙,“银索攀膊”。 所谓“攀膊”,乃是大宋人民为便于操作而发明的通用工具。 他们的衣袖都是过于宽大,手工时不方便的,都用绳索缚定挂于颈项间,以把袖子高高捋起。 怪事,他们不想着解决根本问题,把袖子变窄一些就行了呗,偏不。 只有身份高级的手工者才用银索“攀膊”,足见这个厨娘的气度的不凡。 待她掉臂而入,身子半蹲,姿势优美地从桶里提了一条鱼出来。 也没有见她用了什么力气,只见那条鱼在她的玉手里摇头摆尾,却不见能挣脱了。 她故意停顿了一下后,让那鲂鱼充分表现它的新鲜程度。 然后把那鱼轻轻一掼,啪的一声响,那鱼就在大圆木菜墩上不动了,只是嘴 巴一张一合的,表示还活着。 这是真功夫! 王德发笑了,她刚才停顿的时间久了,鱼早都缺氧了,然后再一摔,是一条鱼都受不了,只不过时间掌握得好一些罢了,练习的多了,就可以了。 接着她操起刀来,顺切抹批,惯熟条理,刀子上下翻飞,银光闪烁,真有庄子比喻的运斤成风之势。 在中国古代,生鱼片是一种很流行的食物,叫做鱼脍或鱼鲙。 最早的生鱼片是鲤鱼,而名气最大的生鱼片是鲈鱼、鲂鱼。 杜甫吃过鲂鱼做的生鱼片后,曾赞美“鲂鱼肥美知第一”,北宋诗人刘攽也称道“鲂鱼如玉鲙第一”。 鱼脍和刺身是不同的。 鱼脍极其讲究刀法,讲究切得愈薄愈好,有时进一步切成细丝,称做“脍缕”;而剌身,除了河豚剌身等几种切得其薄如纸,可以透视盘面的花纹外,其余多是鱼肉条块,不是很考刀工。 所以在那面世界的餐饮中的生鱼片一般做刺身多于鱼脍,是因为难度没那么高。 材料上他们也多选海鱼,也是因为海鱼的刺比淡水鱼少,没那么难处理。总而言之,做生鱼片的鱼,对厨师来说,当然是越简单越好了。 但是鲂鱼处理起来就有一定的难度了,它的刺可是不少的。 但是因为它是温冷水鱼,脂肪含量更高一些,肉质的口感也就相对细腻,在这个时空上档次的酒宴都用它。 那个何二娘厨娘轻挑慢抹地治鱼,几个使女也轮流端着盘子,依次送到他们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