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四十三章 目的 (第4/4页)
话虽然如此说,解云却没有一丝疲惫,反而觉得精神抖擞。“让通政司蔡康,电报局刘善才过来,让他带上这半年来的电报留存记录。” 西洲的无线电报局是过年前才开通的,无线电报一开通,虽然费用昂贵,但是不论是官员,商人,还是普通百姓,遇到有事的时候,总会发一封电报。 这半年来,留存的电报记录已经不少。 不过,解云也不担心刘善才和蔡康会没有筛选过,那些商人之间,百姓之间的普通电报记录,只要不是特别关注的人,基本都会筛选掉。 而通过对剩下的电报的全面分析,就能将西洲的人际关系网,包括一些重要人物的立场了解的差不多。 不一会儿,蔡康和刘善才就带着几大箱电报留存条进了房子。 通政司是专业的情报机构,每个在通政司任职的官员,除了像胡远胜那样的专业科技人才,绝大多数都是专业情报学校毕业。 他们对情报分析,收集,伪装,暗杀,爆炸等科目,不能说熟练,但是最起码每个人都不陌生。 有他们这些人在,解云根本不需要操心什么,只需要给出明确的调查方向就好了。 外屋的情报人员紧张有序地工作着,里屋,解云和蔡康两个人坐在窗口,小声地沟通。 蔡康是朱瞻基专门安排给解云的情报助手,他在大半年前跟解云一起从大明出发,但是没有跟解云一起去欧洲,而是在印度洋上分开来了西洲。 这半年来,他一边自查通政司,一边安排建设信号基站,在西洲建立了十几家电报局。 除了这些明面上的电报局,他还带来了超过一千台高频无线电报机,作为各大军队之间联络,侦查用。 也就是说,今后的西洲,朝廷的命令可以直接绕过总督,提督,总兵,直接发到每个指挥使的手中。 当然,这只是极端情况,正常情况下,朝廷不会越过高级将领与下面的指挥使直接联络。 但是最少,每支军队都可以直接接到朝廷的命令了。 除此之外,他还带来了不少收音机。在目前这个阶段,收音机的制造属于高科技,电子管的制造非常困难,所以产量不高,价格高昂。 朱瞻基要求每个军卫最少要有一台收音机,朝廷每天都会在不同的频率频道,播放不同的节目,让各军指挥使级别的官员,能清楚知道朝廷的决策。 明朝的藩王制度中,朱元璋明确规定在经济上,藩王不能对自己封地内的税收进行插手,更不能处理民政事务。 这些藩王虽然有兵权,但是,他们只能拥有一支三千人的护卫军。 并且,这些藩王也是无权指挥朝廷的军队的,除非皇帝下令让这些藩王指挥朝廷的军队,否则就会以谋反罪处置。 到了朱瞻基这里,因为是封建海外,朱瞻基放了一部分经济权力,比如税收上面,藩王府有一部分税权,而且藩王如果自己发展经济,有一定的免税额。 在军事上,南洲的王爷们因为没有外敌,虽然又三千护卫,但是没有领兵权。 只有非洲的两家王府各有一支六千人的护卫军,这支军队由朝廷支付俸禄,而且领兵权也给了两大藩王。 这主要是因为,他们要对付昆仑奴,还要对付满世界乱窜的阿拉伯人。 但是在非洲,最主要的兵力不是这两支护卫军,而是亲王和郡王的亲卫,像汉王府,因为有一个亲王,九个郡王,还有一大堆镇国将军,他们允许组建的亲卫份额就有两万出头。 但是实际上,汉王府自己组建的亲卫,还要多于这个数字,差不多有三万出头。 除了这些兵力,黄金城有朝廷的六万精锐,各地官府也都有一千人左右的地方军队。 更重要的是,朝廷在清江口布置了一个海军总督府,并且在西洲沿岸布置了四个战区,方便海军随时打击昆仑奴。 这些军队,全部都要让他们能直接与朝廷联络上,不管哪里发生任何事,朝廷都能第一时间知道。 这半年多,蔡康因为这些事几乎转遍了整个南部非洲,不过,他也圆满地完成了朱瞻基布置给他的任务。 如今每个军卫,都有了两台无线电报机,随时都能跟朝廷联络上。 而解云布置给他的任务,则是筛选出值得信赖的对象,在原有的情报网络之外,建立一套可靠的情报系统。 能够不用打打杀杀就解决两家王府的隐患,才是解云想要做。 这才能显示出他的能力。